手机APP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初中英语 > 中考化学 > 中考化学真题 > 正文

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来源:可可英语 编辑:Ookamie   可可英语APP下载 |  可可官方微信:ikekenet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 氮气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稀有气体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A、氮气占78%,是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占0.03%,不是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C、氧气占21%,不是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占0.94%,不是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很简单,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 硅 B. 氧 C. 铝 D. 铁

考点: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元素的简单分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地壳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及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A、硅是非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不是硅,故选项错误.

B、氧是非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不是氧,故选项错误.

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选项正确.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不是铁,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很简单,熟记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了解元素的分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蜡烛燃烧 B. 冰雪融化 C. 香水挥发 D. 干冰升华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香水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钻石(C)

B.

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水晶(SiO2)

C.

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食盐(NaCl)

D.

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钟乳石(CaCO3)

考点: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钻石(C)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B、水晶(SiO2)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C、食盐(NaCl)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但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钟乳石(CaCO3)是由钙、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氧化物的判断,抓住氧化物的特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

A. 红磷 B. 木炭 C. 甲烷 D. 铁丝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C、甲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故选项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6.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  )

A. 原子 B. 分子 C. 元素 D. 单质

考点: 元素的概念。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 解: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和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 牛奶 B. 豆浆 C. 冰水 D. 糖水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牛奶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B、豆浆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C、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D、糖水是蔗糖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

A. 用淘米水浇花 B. 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

C. 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 D. 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

考点: 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用淘米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

B、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可以节约用水;

C、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不利于节约用水;

D、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

解答: 解:A、用淘米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故A不符合题意;

B、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可以节约用水,故B不符合题意;

C、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不利于节约用水,故C符合题意;

D、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故D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一定要珍惜,节约用水.

9.草木灰是一种农家肥,其主要成分是K2CO3,它属于(  )

A. 钾肥 B. 磷肥 C. 氮肥 D. 复合肥

考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 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 解: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些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10.下列物品所使用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钛合金表链

B.

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紫砂壶

C.

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手机塑料外壳

D.

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真丝围巾

考点: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依据材料的分类知识,结合选项中各物质的组成材料成分分析判断,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类,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从概念的实质进行分析.

解答: 解:A、钛合金表链使用的材料是钛合金,钛合金是金属合金,属金属材料;

B、紫砂壶是由陶土等材料制成,陶土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C、手机塑料外壳的材料是塑料,是较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

D、真丝围巾是由真丝(蚕丝)制成,真丝属于天然纤维;

故选C.

点评: 材料的分类判断,关键要掌握概念的实质,有机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1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 O2 B. MnO2 C. CO2 D. H2O2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锰是由二氧化锰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D、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牙膏中的含氟化合物对牙齿有保护作用.一种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和1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A. 7 B. 9 C. 10 D. 19

考点: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9,故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为9.

A、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为9,故选项错误.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为9,故选项正确.

C、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为9,故选项错误.

D、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为9,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3.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 核外电子数 B. 中子数 C. 最外层电子数 D. 质子数

考点: 元素的概念。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所以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A、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是核外电子数,故选项错误.

B、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是中子数,故选项错误.

C、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是最外层电子数,故选项错误.

D、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很简单,考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及灵活应用进行解题的能力.

1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氧气用于切割金属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 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是利用铁能与氧气、水分反应生成铁锈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1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加热液体

B.

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过滤

C.

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稀释浓硫酸

D.

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称量固体

考点: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称量器-托盘天平;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6.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 氯化钠 B. 硝酸铵 C. 浓硫酸 D. 氢氧化钠

考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

A、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选项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选项正确.

C、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温度变化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下列是人体中几种体液的正常pH,酸性最强的是(  )

A. 胆汁(6.8﹣7.4) B. 唾液(6.6﹣7.1) C. 血液(7.35﹣7.45) D. 胃液(0.8﹣1.5)

考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胆汁的pH为6.8﹣7.4,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B、唾液的pH为6.6﹣7.1,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C、血液的pH为7.35﹣7.45,大于7,显碱性.

D、胃液的pH为0.8﹣1.5,小于7,显酸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18.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

A. 间隔增大 B. 质量增大 C. 体积增大 D. 个数增多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结合微观粒子的特征判断: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粒子之间有间隙;粒子都是不断运动的.粒子间的间隔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解答: 解: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高原地区的气压较低,包装袋内的气体分子间隔会变大,故包装袋鼓起,而袋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和个数都不发生变化.

故选A.

点评: 了解利用原子和分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影响分子间隔的因素.

19.下列物质露置空气中质量减小的是(  )

A. 浓硫酸 B. 浓盐酸 C. 氢氧化钠 D. 氯化钠

考点: 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专题: 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 A、利用浓硫酸有吸水性解决

B、利用浓盐酸有挥发性的特性解决

C、利用固体氢氧化钠易潮解

D、氯化钠在空气中几乎不改变

解答: 解:A、浓盐酸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易失掉氯化氢气体而是本身质量减小

B、浓硫酸有吸水性,在空气中易吸收水分而使溶液的质量增加

C、固体氢氧化钠易潮解,在固体表面形成溶液,使自身质量变大

D、氯化钠在空气中几乎不改变,质量也无增减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了多种物质的特殊物理性质,对于强化学生的对这些物质的认识有很好的帮助.

2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2P+5O2═P2O5 B. 2NaOH+H2SO4═Na2SO4+H2O

C. CO2+Ca(OH)2═CaCO3↓+H2O D. 2Fe+6HCl═2FeCl2+3H2↑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 解:A、缺乏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P+5O22012年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P2O5;

B、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C、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D、化学方程式配平的不对,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故选C.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21.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实验目的:分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实验方案:加入过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B. 实验目的: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

实验方案: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

C. 实验目的: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

实验方案: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铁和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D. 实验目的:鉴别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实验方案:各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依据物质间的反应及物质间分离的要求分析解答;

B、依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产物及加入的物质的质量分析解答;

C、根据实验设计中的目的是证明一氧化碳的存在,分析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D、依据酚酞试液在酸碱及中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分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时加入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过滤可除掉碳酸钙,此过程除掉了原物质中的碳酸钠,不能起到分离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目的;

B、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时加适量的稀盐酸,稀盐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从溶液中跑出,剩余的溶液蒸发结晶即可得较纯净的氯化钠;

C、该方式是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二氧化碳的原理来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所以实验开始时一定要先除掉混合物中的原有二氧化碳,以防止对实验的干扰;

D、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均不变色,所以无法区分氯化钠溶液(显中性)和稀盐酸(显酸性),只能鉴定出能使其变红的碱性氢氧化钠的溶液;

故选B.

点评: 对物质进行除杂或鉴别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鉴别剂,物质的分离要彻底,鉴别时现象要明显结论科学合理.

点击此处下载文档(rar格式,261.98KB)


发布评论我来说2句

    最新文章

    可可英语官方微信(微信号:ikekenet)

    每天向大家推送短小精悍的英语学习资料.

    添加方式1.扫描上方可可官方微信二维码。
    添加方式2.搜索微信号ikekenet添加即可。